番外一,中华秋海棠叶归于一统 (第2/2页)
也正是这个机制大大减少了政制院的工作,不然要还是以前政事堂的制度,宰相们就算是累死也难以处理好如此庞大帝国的所有事情。
“知院,今天早上的事”
杨察汇报了他所管辖的事务之后,却没有离开,而是苦笑着对赵骏说道:“没有人敢去知院府门口闹事,我家却是遭了殃。”
他这话一出,杨告、陈希亮、苏涣等人也是大倒苦水。
“是啊知院,这事还是得想想办法。”
“朝堂素来以公平处之,别的地方都拆迁了,给了拆迁款下去,马行街和东大街的人没拆,他们肯定不乐意啊。”
“说到底还是钱的事情,现在朝堂国库年以十余亿贯计,可钱多花钱的地方也多,少拆几条街道也是好事。”
“但也不能让他们这么闹下去,现在外面那么多报社都盯着呢,总不能让开封府派人把人关起来吧。”
众人议论纷纷。
这事还真不好处理。
赵骏一意孤行,要保留城市文化和名片,那马行街和东大街的居民肯定不乐意。
毕竟别人都拆迁发了大财,当年可能也就几贯最多十几贯买的房子,短短几十年后就能卖出七八千甚至上万贯。
这笔钱在内城乃至外城算不得大富大贵,但如果搬到城外去住,那顷刻间就能变成富翁。
所谓腰缠万贯便是如此。
毕竟大宋的钱币这些年一直都没怎么太贬值,哪怕出台了纸币也没有让宋币购买力下降。
原因在于商品经济十分繁荣,加上大量出口海外,并没有造成国内商品供过于求的情况,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非常接近平衡。
如此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,也不会造成通货紧缩,宋币的购买力还是非常坚挺,堪比后世80-90年代的美元。
那个年代的美元信誉多强可见一斑。
因此相比于在内城住着有价无市的房子,还不如把房子卖掉去城外。
就相当于后世把自己一套在北京价值两千万的房子卖了,拿着这两千万跑到北京郊区去,这些钱放银行存利息都够吃一辈子。
更何况眼下汴梁的情况还非常特殊,正处于高速发展和上升阶段,有大量城里的拆迁户跑到城外去购置铺面和房产。
外来人口不断增多,这些铺面和房产会越值钱,所以马行街与东大街的居民看到别人发财,心里肯定不平衡。
“嗯,这个问题确实有待商议,不过保留城市文化和风格的意见我不会变。”
赵骏沉吟了片刻,对苏涣道:“让城市建设部那边统计一下马行街和东大街有多少商铺,有多少民居,到时候再拿个方案出来。”
苏涣说道:“知院的意思是?”
“朝堂可以把他们的房子收购了,但拆迁肯定不行,不然以后城市旅游都没地方去,士子踏青,撑着伞难道走在钢筋水泥大厦里?那多煞风景。”
赵骏笑道:“泛舟湖上,走在拱桥青石板路,两岸杨柳,店铺酒家,招牌林立,那才叫意境,我相信以后这些地方肯定会成为汴梁最有特点的名片,来旅游的人会络绎不绝,只是当地居民比较短视,只看重眼前利益,看不到未来,既然如此,那就由朝堂收购了吧。”
汴梁以前的风景还是非常美的,这一点在《东京梦华录》以及《清明上河图》当中多有记载。
什么小桥流水、古寺宝塔、杨柳堤岸、青楼红袖应有尽有。
其中尤其以马行街和东大街为最。
马行街之前一直是汴梁的市中心,街道商业最发达的地方,又被称为开封东市,人口稠密,经济非常好。
东大街也不遑多让,附近有相国寺集市,又靠近汴河,风景秀丽,两岸杨柳依依。
别说古人,就算是后世人,如果是想出去旅游放松一下心情,跟繁华的高楼大厦市中心比起来,那肯定是希望想去点风景好的地方。
马行街跟东大街不仅是市中心,还保留了大量古建筑以及古香古色的韵味,赵骏相信未来一定会大有市场。
因为跟后世北京二环定位不同。
北京二环的古建筑多是四合院、胡同一类民居偏多,铺面较少,自然不好进行商业开发,因而变成历史遗留问题。
而汴梁这些街道原本就是商业街,铺面非常多,完全可以进行古城商业化处理。
只是显然当地居民还是太短视,只想拿到拆迁款发笔横财,却不知道以后如果这两个地方被打造成古城,光在里面的铺面收租就得收到手软。
不过既然他们不愿意保留,赵骏也不介意将这些地方收回来,说到底也只是暂时亏本,几十年后这些地方将大赚特赚。
“到时候安排个国企代为运营。”
赵骏说道:“而且随着工业化加深,传统的手工制造业正在逐步消亡,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还是要保留好,可以对这些手工制造品进行保护,迁入这两个古街道,以后做小而精的奢侈品,这样机械制造业就生产大众普遍用品,主打中低端市场。而手工制造业则主打高端市场,迎合那些富人的奢侈品牌。”
“还是知院想得周道。”
杨告吹捧说道。
“呵呵。”
赵骏笑了笑。
奢侈品可是暴利行业。
工业化后手工制造业肯定会消亡衰退。
还不如早点进行产业布局,让传统手工制造业发光发热,成为奢侈品牌代言人,总比将来被西方抢先了强。
正说话间,外面新任的制敕司知司匆匆进来禀报道:“知院,兵部有西南急报。”
“怎么了?”
“大理的事情尘埃落定了。”
“哦?”
赵骏立即从椅子上站起来。
周围众人目光瞬间吸引。
“又收归了一块国土。”
晏殊走了过来抚须说道。
历史上他这个时期早就病死了。
不过得益于医疗技术的进步,延长了他的寿命,现在依然能在政制院发光发热。
赵骏从院里书架上取来地图,铺开在他的知院桌面上。
大家围拢过来。
就看到这是一块东亚地图,在大宋周边国境内外,有一条线,勾勒出一片精美的树叶,初看过去,就像是一片秋海棠叶。
这便是赵骏一直以来的梦想——中华秋海棠叶归于一统。
现在这条线大部分都已经填补,包括东北和外东北,宝岛台湾,内蒙古以及外蒙古部分区域,还有新疆周边。
眼下收复了云南部分,就只差后世缅甸部分、青藏高原以及一部分外蒙古地区。
甚至如果算上越朝部分,朝鲜北部地区以及中亚费尔干盆地,那这片秋海棠叶的面积比清朝时期还要大。
“好好好。”
赵骏高兴说道:“不枉我这么多年努力。”
“云南是收复了,段氏该如何处置?”
“这次我们名义上是帮助大理叛乱,段氏依旧还存在。”
“简单,封赏一番,如钱氏一样,迁入汴梁,做个富家翁吧。反正听说段氏有不少子弟根本不愿意回去,宁愿来汴梁佛寺也不想待在大理。”
“那就这么办吧。”
赵骏目光在青藏高原上扫视,外蒙古地区其实都好说。
大宋这些年一直在努力修铁路,从庆历五年修成的第一条铁路开始,到如今砸了十余亿贯下去,修了七八万公里的铁路里程。
虽然跟后世16万公里比起来还差了一半,但毕竟仅仅花了十多年的时间,而且修铁路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。
从北方修铁路修到大草原上,乃至一路往北继续探索,修到西伯利亚也并非难事。
唯独青藏高原的高原环境一直是硬伤。
不然也不会元明时期,青藏高原都只是名义上归属中央,实际上还是羁縻统治,到清朝也只是进一步加强控制,而没有完全实控,真正实控还是新时代。
所以以古代的能力来说,想要真正完全控制青藏高原,在那里派遣官员,实行中央政令是非常困难的事情。
这一点直到现在赵骏也没有完全把握。
主要是即便是我国对青藏高原的发展也是千禧年后,我国实力和经济日益强大,才于2006年完成青藏铁路的修建。
而大宋这边远没有达到后世我国千禧年后的高度,还处于飞速发展期,国内到处都在搞建设搞发展,调集兵马上青藏高原简单,想完成建设却很难。
因此现在拿下青藏高原属于费力不讨好的事情。
“让西北军区入藏吧。”
赵骏沉声说道:“先打下来再说,治理问题以后慢慢来,我们先摧毁当地的统治阶级,再改变当地的底层生态,进行基层治理,等将来国家国力进一步提升,把铁路修到高原上去,就能完成实际控制。”
打下来再治理,总比任由它自生自灭强。
青藏高原拿下,大宋便正式秋海棠叶归于一统,外蒙古那边,也该提上日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