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1章 父与子(下) (第1/2页)
夏末秋初,濮水北岸的天气依然炎热无比,赵无恤带了百余步骑迎了赵鞅的大军,走了一个时辰后,便接近了甄邑。
在赵无恤的劝诫和要求下,甄邑被当成了他的自留地,以赵氏为主的晋军并未劫掠,不过邻邑那些乡里就得遭殃了。这种花费极多的大军出征,赵氏要是什么都不抢回去,那就是白走一趟,对国人都交待不过去。无恤预计几个月后,晋阳一带将会多出数百户卫国口音的新民。
“取用于国,因粮于敌,则军食可足也。”邮无正如是说,这似乎是这时代善用兵者的普遍概念,而不是孙子一人的天才领悟。
大多数人都不觉得这有什么,晋国楚国称霸百余年,骑在诸侯头上当爹早就习惯了,何况提供军赋本来就是战败国应该承受的条件之一。
只有颇有守礼仁义之名的狼盂大夫窦犨提出了些许异议。
“中军佐,卫国如今才刚刚请平,晋卫方睦,若是发兵掳掠,恐怕卫人心生不满。”
“役不再籍,粮不三载,大军征召,可是耽误了三个月农稼收成的。是要将这场战争的负担加到晋人的头上,还是加在卫人的头上,换了鸣犊做主,应该如何抉择?”
在赵鞅说了这一番话后,窦犨便不再多言,沉默地告退了。
赵无恤一言未发地旁观了这场小小的争执,他只保证甄邑境内不受骚扰,至于之外的就事不关己了,甚至这还会驱使外邑的卫人朝甄邑逃难,增加治下人口。
他随后笑着指点远处站满了人的墙垣道:“父亲请看,甄邑到了!”
甄邑的四处城门外的沟壑已经派遣那些齐人俘虏重新开挖过,栅栏也纷纷竖起,俨然成了一个堡垒。因为配合服从而被保留了职位的邑吏,以及大族甄氏又一次被喊到了西面墙垣之上“迎接盟主之师”,实则依然是一种威慑。
远望而去,只见一万余晋军浩浩荡荡地开了过来,在墙垣外的野地上停止扎营。只见旗帜如林,人马嘶鸣,卷起滚滚的尘土,当营帐扎起后更是如同铺满了原野的白色云朵。墙垣上的甄仲勋等人被这情景震撼得面如土色,双脚微微颤抖,中原和平数十年,这种大军过境的场景已经多年未见了。
赵无恤手下出身成乡的军吏们则高高昂起了头,指手画脚对宋人新兵们展示炫耀赵兵之盛。
武卒孤悬于晋国之外,目前不统属于任何势力,让士卒觉得自家背后也有极强的靠山,也是一种对士气的激励。
接近城门,方才已经被吓了一场的甄邑众人伏地跪倒在地,额头稽地,臀部高高撅起,恭迎晋国中军佐的到来。
“鄙邑长吏、氏族拜迎上国中军佐!”
赵鞅一身戎装站与车上,这些小邑之吏和十乘之家的氏族,丝毫不被他看在眼中,他径自和赵无恤继续说着话,高傲的态度却让众人更加忌惮。
赵鞅看着被治理得井井有条,除了街头巷尾整甲戒备的武卒外,丝毫看不出曾经经历过易主的城邑,说道:“此邑的大夫为孔氏,目前仍在濮阳,估计过些天就要诉苦向晋国讨要甄邑了,你想要长期占据此地,掌控得如何了?”
赵无恤恭敬地说道:“过去一旬里,胆敢反抗和忤逆的卫人都被带出城处理了,邑寺里换上了恭顺听话的长吏处理政务,五百卫卒之前被解除武装,目前充当修补墙垣等劳役,待到秋收后打算重新招募一批进入武卒中。而被俘的六百齐人则分批关押,饿其体肤,使之生不出反抗的气力,以后可能会罚作苦役,或者等待齐国赎金。”
望着腆着笑脸恭迎的卫吏,还有短衣短褐,俯首帖耳的前守卒们,赵鞅抚须道:“夺地如同食蟹,先卸其外壳甲胄和大螯,然后便能任你宰割,你做事的次序倒是不错,大族呢?”
赵无恤知道赵鞅方才在城门口的傲然是唱黑脸,好给自己唱红脸的机会,便说道:“本地大族甄氏为姬姓支系,如今见齐人败退,父亲大军已到,已经彻底臣服。其族长倒是颇为果决,其内部想与齐人联合的那批人,抢先被他出卖下狱,而亲近吾等的几人则被委以长老之职。想来只需要再安抚和给予部分好处,这一氏族便能成为治理此地国人的助力。”
“善,国人呢?”
赵鞅最重视的就是国人的民心之所向,赵无恤也是同样,他说道:“因为破邑时没有杀戮的抢掠,所以国人情绪也比较稳定,相信他们只要觉得在我治下比在原甄大夫治下过得好,很快便会抛弃成见,归之如流水。”
和赵无恤说的一样,比起十天前,在确定这些晋人不会突然冲进自己的屋内,侵犯妻女,抓走丁壮,强抢粟麦后,甄邑国人已经对武卒友善了许多。街上也渐渐有了些人影,邑市开始恢复,那些滞留的商贾也逐渐起身成行,他们当中自然也混入了赵无恤的暗子。
不知不觉进入了邑寺之中,这里同样戒备森严,两块巨大的木板被钉在墙外,分别是针对武卒的“毋乱杀人,毋坏室,毋填井,毋伐树木,毋动六畜”军令,以及要求甄邑国人做赵无恤治下顺民的戒严令,宵禁令,劳役令。
目前甄邑尚未解除无恤所谓的“军事管制”,不过随着卫国投降,这种紧张的战时状态可以靠一段落,接下来就是治民了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