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67章 大战再起:大明绝唱,张居正之后,再无张居正(三) (第1/2页)
张居正是权臣,有野心有能力,也想一直干下去。
但大明这个国家,越强盛内斗越厉害,千里之堤毁于蚁穴,终究自己会给自己搞崩溃的。
不止大明,纵观华夏全历史都是这样。
而且,世祖皇帝给大明朝注入了诡异的血脉,明明一个封建王朝,愣是被他改造成了现代文明国家。
明明一个保守的霸权帝国,愣是被他改造成了半开明半封建的庞然怪物。
经常改革,却从不彻底。
明明十分开明,却残留着封建思想。
明明是现代文明,却充斥着儒家礼教的束缚。
明明一步步工业化,皇帝制却稳如泰山。
可偏偏拧巴成一个国家,一个现代文明国家,一个世界霸主。
这是世祖皇帝给大明注入的能量,让这个国家历经风霜,却能屹立不倒;让这个国家烈火繁花,却依旧庞大富强;让这个国家在现代和封建中来回穿梭,也形成了今天的大明文化。
开放,又保守。
文明,又野蛮。
科技,却又带着浓郁的官僚思想。
现代社会,却充斥着森严的等级阶层。
新思想,中间总带着封建毒瘤;新时代,却充满封建遗毒,官僚、封建、阶层成为盘旋大明挥之不去的噩梦。
有人说这些思想是根深蒂固的,无论如何都祛除不掉。
可是,为什么那些人换个地方生存,这些东西就消失不见了呢?
这就是大明的规则,在大明就要接受这些规则。
拧巴、纠结、不正常,却有繁荣、富强、强大。
而这两面,中间就隔着一层窗户纸。
烈火繁花。
正面是繁花,背面是烈火。
捅破窗户纸,将会让大明进入烈火炼狱,焚烧出来的是真金,还是一团废墟呢?
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话题。
而这些东西,都是世祖皇帝注入给大明的。
一个充满封建的国度,却进化成了现代超级文明,还把其他文明消灭了,让这种文明,成为全世界的主流。
没有对比,就不知道自己多差。
就在大明权贵阶级笼罩在光环之中时,民间已经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,并开始悄悄组党,欲与天公试比高。
这些问题,张居正不懂吗?
位居朝堂上的朝臣不懂吗?
懂!
景泰帝制定这些核心政策,只围绕着一件事做的,就是皇权。
而现在和张居正碰撞的,恰恰是皇权。
他想干到死。
他想用责任内阁制替代皇帝制,就是要碰撞皇权。
千万别以为隆庆帝,放弃皇权,张居正就敢全要了,朱祁钰才死六十多年,他的影响力还是无比庞大的。
最关键的是,现在大明用的政策,都是他制定的,这些政策的核心,就是拥护皇帝。
皇帝才是大明所有政策的核心,只要没了皇帝,大明所有政策都玩不转。
这也是大明这么拧巴的原因。
如果把皇帝丢出去,再看全局的话,一切就解释开了。
的确,朱祁钰制定所有政策的核心,就是为了自己屁股底下那把椅子。
所以,大明拧巴的政治生态,就和皇帝制有直接关系。
为了保证皇帝制顺利传承,朱祁钰还留下很多后手:一、文武制衡、阁部制衡,军机处和五军都督府制衡;
大明勋贵势力,在景泰朝得到最大,再经过两次世界大战,武将地位略微高于文官,这是事实。
所以,张居正当权,要拉拢勋贵,拉拢戚继光、俞大猷这样的盖世名将,引为肱骨,不能当做门下走狗驱使了。
宪宗朱见漭更是扩大了军机处权柄,将内阁部分权力收入军机处,进一步降低阁臣的权力,同时削弱了朝中文武的权力,集权达到了顶峰。
二、舆论制度,从文官手中切分出来,由报纸、传媒、乃至民间的声音逐渐占据主流,这就是朱祁钰所说的参政议政制度;
皇帝是好是坏,就是所谓的身后名,以前完全掌握在文官手里,文官吹捧说是好皇帝,那么千古人都会吹嘘这是一个好皇帝,否则就是个昏君、烂皇帝。
从景泰朝就开始变了。
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,逐渐到了民间手里。
文官对舆论的掌握逐渐下降。
等于说,现在掌握舆论权利的,在民间,很松散,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声音。
有时候统一的声音是好事,有时候杂乱的声音也是好事。
得看怎么玩政治,上面坐着的人是谁。
大明用舆论削弱文官的权柄,再用文官压制武将,再把勋贵当成皇帝的基本盘。
所以,舆论就是越分散越好,越乱越好,说什么的都有的才好,皇帝的位置才稳,皇帝才能放心大胆的用文官压制武将,武将呢,只能乖乖给皇帝当狗,这就形成了闭环。
这就是景泰朝塑造的政治形态的核心。
三、教科书的编纂权,在宫中。
这一点非常刁钻,到现在张居正都佩服老皇帝,因为这么多年,很少有人发现教科书的编纂权多么重要!
这个编纂权,不是一直在皇帝手中的。
当时,朱祁钰为了编纂教材,向征求全社会的意见,这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,之后让很多人参与进来编纂,再一点点删改,最后出炉。
久而久之,这就形成了一种制度。
由社会各界参与,不限于从政高官、民间学者、进士、学生家长、校园学生、研究人员等,云集社会各界人流,编纂教科书,再经过审核筛选,差不多需要十年,到十五年时间,就要重新换一套教科书。
教科书是新思想,也要不停更新换代的,首先要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,其次要符合教育需求,也要与时俱进,毕竟新时代新眼光新发展嘛。
而教科书的编纂权和决定权,也就留在了宫中。
文官不是没发现,就连武将都抢过教科书的编纂权,可是,除了皇帝外,没有人能够统筹世界各地的意见稿。
后来,这个权力就留在了宫中,一直延续至今。
别以为隆庆帝被张居正压制的,脑袋都不敢抬,他确实不敢当一个皇帝,但教科书的编纂权,他死死抓在手里。
十几年来,他一直亲自编纂教科书。
这就很恐怖了。
皇帝掌握了舆论权,就是无敌的存在。
尤其隆庆帝,他确实丢了皇权,问题是他不做错事啊,一个洁白无瑕的人,怎么变黑呢?
隆庆帝这些年,专门在宫中当个学者,发表文章,给读者回信,同时编纂教科书,极为重视教育,反而在民间颇有好名声。
重视教育呀,他就能引导未来十五年孩子的思想。
教科书的编纂,是根据上一套教科书,适当增减的,等于说,他的思想会引导起码三十年的学生。
当这些孩子长大之后,就会恨死了张居正。
再说了,世界大战落幕之前,张居正已经感受到了巨大压力,民间舆论都在说隆庆皇帝好,应该还政于隆庆。
主要是隆庆帝这些年伪装得太好了。
他处处在学朱祁钰,将内帑的收支报给民间,然后全部捐出来,这是牺牲钱财要美名。
同时注重教育,他当皇帝这些年,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超过所有皇帝,还身体力行的编纂教科书,亲自走访民间课堂,看看孩子们的学习情况,并聆听各界的声音,编纂教科书。
他有教书皇帝的美名,他还提高了老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,重视学校孩子的声音,听听孩子们有什么想法。
张居正也知道,隆庆帝在邀买美名。
但他也没办法。
原因很多,其一军政事务繁忙,其二他也不能什么都管隆庆帝,他和隆庆帝是合作关系,隆庆帝愿意让权,他得知道感激,如果他不懂事,隆庆帝非要闹,中枢政治不稳定,他也没法一心对外。
所以,只要隆庆帝不闹,也就由着他去吧。
隆庆帝谨小慎微,这些年一直在要美名,其他方面都很听话。
还有一个限制张居正的,就是冯保。
他能顺利掌控朝政,和冯保相得益彰息息相关,问题是,冯保是太监,他天生是隆庆帝的人。
如果张居正废了皇帝制,冯保何去何从?
皇帝都没了,哪来的太监?没有太监,司礼监有个屁用?冯保的权力如何保证。
就算张居正告诉他,没了皇帝,你照样做我的大管家,冯保就一个字:滚!
所以,冯保是皇权的最大保护者。
这就是朱祁钰越来越重用太监的核心原因!
太监,是皇权的最后一道保障。
但不能用祸国殃民的太监,得经过宫中严密制度的遴选,其实和科举差不多,都是慢慢培养出来的干练之才。
只要司礼监能够正常运转,哪怕皇帝不上朝,大明也不会乱。
所以朱祁钰时期,就对太监制度进行了极为严格的限制,爬上来的太监,保证个个都有能力,心智如何且不看,就看能力咋样。
而冯保,是嘉靖帝留给隆庆的死忠。
他对隆庆是非常忠心的。
张居正当权臣可以,但不能当乱臣。
甚至,大明庞大的勋贵,也绝对不会同意张居正乱政的,一旦大明没了,他们与国同休的爵位怎么办?
还有他手下的主力军,胡宗宪、戚继光、俞大猷、李成梁这些人也不会同意的。
我们是为大明效力呀,大明没对不起我们呀,我们为什么造反?
军中也是这个声音!
大明给发饷发补贴,一分钱不差,军人社会地位还高,经常打胜仗,奖金拿到手软,为啥造反啊?我造反了,我家人怎么办啊!
就说戚继光,你逼着他造反,他也不会造反的。
都当侯爷了,还造反有病吧?
再说了,我家世代良民,就算我脑袋有病造反了,我弟弟们、叔伯侄子们,估计明天就把我送去精神病院,这是真疯了。
我就是一个军人,听令办事,大明给我爵位给我官途,皇帝对我很好,我为啥造反啊?就算我没良心不是人,造反了,以后谁还会信我?这是大明,不是五代。
最核心的问题是,我戚继光脑后没有反骨,我是为大明效忠,不是为你张居正效忠的!
咱们可以是上下级关系,我可以依靠伱当官,我被骂也可以,但你当皇帝可不行,我戚家世代忠良,没有造反的基因。
文官更不同意了。
如果上面坐着一个嘉靖,估计还有点心思,问题是隆庆帝老实啊,我们在大明干得挺舒服的,而且大家都适应了大明的生活,忽然大明没了,大家对未来的生活都很迷茫啊,不适应啊。
而且,文官最喜欢的就是稳定。
喜欢乱世的是武将。
到了乱世,文官的命也不是命了,谁愿意过朝不保夕的生活呀?
政治斗争又不死人。
大家斗来斗去的,当玩了,反正败了回去照常养老,过几年说不定又出来当官了。
重点是,景泰朝的蒙荫制度好啊。
谁家里没两个不省心的儿子,总能进去当官的,就算过几年被踢出来了,那也比乱世来了被砍了强吧?
就这种儿子,到了乱世,也是个坑爹货,哪有太平盛世省心呀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