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五十二章 谈判 (第1/2页)
荆州的叛乱在短时间内就呈燎原之势。
或许是因为大晋朝的控制力严重下降,或许是因为矛盾积累得够多了,或许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,总之叛军声势浩大,攻城略地,一发而不可收拾。
宛城都督杜蕤集结大军,自宛城南下,镇压王如。
双方于九月二十日在宛城、穰县之间的涅阳相遇。
王如是京兆郡官军出身,知道怎么打仗。他先派老弱病残迎战,骄敌之志。杜蕤本就看不起流民军,及战,大占上风,心里更加得意,暗道这才是他认知中的流民部队,于是全军掩杀。
王如派兵埋伏于道路两侧,及官军追至,伏发,大破杜蕤。
闻杜蕤兵败,京兆人侯脱率流民军袭占了空虚的宛城。
冯翊人严嶷则在襄阳、义阳交界处活动,大肆烧杀抢掠,官军不能制。
形势已经完全崩坏了。
九月二十二日,王如自号大将军,领司、雍二州牧。
侯脱、严嶷等人遥奉其为主,共抗晋朝,称藩于刘汉。
“也就是说,荆襄诸郡,南阳已经完全陷落,顺阳仅保城而已。”睢阳渠畔,邵勋放下一把豆子,拍了拍手,说道。
刚刚被征辟为通事舍人、不日即将上任的糜直点了点头,道:“君侯可有方略?”
“完全是朝廷瞎搞出来的事!”邵勋恼怒地哼了一声。
银枪军、牙门军奋战两月,才将豫州各地的流民军扑灭,没让其汇合成大股。饶是如此,地方上依然受到了极大的破坏,人口锐减、财富大量消耗,短时间内很难恢复过来。
如今牙门军已返回梁县,银枪军分驻阳夏、陈县两地,休整了不到半个月,就又要出征了?你干脆累死我得了!
“家父也是这个看法。”糜直叹道。
“到底是糜公派你来的,还是王太尉派你来的?”邵勋问道。
“临行之前,家父叮嘱再三,太尉亦说了不少事。”
“一个通事舍人就把你收买了?”邵勋气乐了。
“君侯总说‘相忍为国’……”糜直鼓足勇气说道。
二人年岁差不多,但一個身居高位,不怒自威,一个不过是蒙受父荫,先后担任东海王掾、通事舍人。糜直在邵勋面前抬不起头,属实正常了,这不是给自己心理暗示就行的,他没这个自信。
“朝廷打算怎么做?杜蕤败了,宛城失陷,不是还有山简吗?”邵勋说道:“别告诉我荆州兵不能战。刘弘在时,整顿兵马,东征西讨,平定了荆州乱局,擒杀了张昌。后来又从益州撤回来不少荆州世兵,他们也算历过战火,我不信不能打。”
当年张昌作乱,赶上了一个非常好的真空期,即襄阳、宛城二镇的世兵被大量抽调至益州平叛,所以势如破竹,一下子呈席卷之势,荆州都督、新野王司马歆、宛城都督羊伊先后败亡。
关键时刻,刘弘收拾败兵,苦心孤诣操练,慢慢将其调教为一支能战之军,最终剿灭张昌。
刘弘才死了几年?荆州兵就废了?
这可不是临时招募的新兵,而是有大量战争经验,且成军多年的老兵。邵勋估摸着,即便不如他手下的银枪军能打,但也是第二梯队的强军了,结果被人玩废了?
不,他们底子还在,只是统帅山简不做人罢了。
“山都督本来打算亲自出兵征讨的,后来听闻杜蕤兵败,又急忙退兵,不敢出征了。”糜直说道:“他这会还在襄阳,飞报朝廷求援。”
“荒唐!”邵勋气笑了:“既已出师,骤闻兵败,便吓得仓皇而退。如此避战,士气也被避没了。山季伦可真是会带兵啊。”
糜直也叹了口气,无话可说。
他只带过家族部曲,没统领过大军,但即便如此,也知道山简这种行为是极其伤害士气的。作为统帅,他给了士兵们一种暗示:敌人很强,我们打不过。
“君侯,太尉让我相询,若率银枪军南下平叛,需得多少时日?又要多少钱粮?”糜直又道。
“朝廷有钱粮?”邵勋嗤笑一声,蹲下来继续看着豆子。
最早一批下种的杂粮已经开始收获了。
收获的喜悦笼罩在每个人头上,所有人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希望。
过几天第二批豆子就要收获了,有黄豆,有赤豆,有绿豆,有黑豆,还有各种其他杂粮——基本是有什么种子就种什么,只要来得及收获,不管了,一股脑儿种下去得了。
各营、队的流民百姓甚至已经连自家粗粗搭好的土坯房都不住了,带着铺盖住在田间地头,以一种虔诚的目光守护着这些即将收获的粮食。
没有经历过饥荒的人,无法理解他们的这种感情。
邵勋经常在田间巡视,与这些流民交谈,对此感慨良多。
都说他经常把敌人杀得人头滚滚,但他更喜欢看到丰收的喜悦啊,就像他刚才在仔细检视那些豆子是否饱满一样。
“君侯,荆州今年遭灾轻,尚有余粮。”糜直说道:“大军南下之后,山都督、王使君会全力保障军馈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