棕榈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棕榈小说 > 落难情缘 > 844章 品《维摩诘经》(2)

844章 品《维摩诘经》(2)

  844章 品《维摩诘经》(2) (第1/2页)
  
  尔时舍利弗,承佛威神,作是念:若菩萨心净,则佛土净者,我世尊本为菩萨时,意岂不净?而是佛土不净若此?佛知其念,即告之言:于意云何?日月岂不净耶?而盲者不见。对曰:不也,世尊!是盲者过,非日月咎。舍利弗!众生罪故,不见如来国土严净,非如来咎。舍利弗!我此土净,而汝不见。尔时,螺髻梵王语舍利弗:勿作是念,谓此佛土以为不净。所以者何?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,譬如自在天宫。舍利弗言:我见此土,邱陵坑坎,荆棘沙砾,土石诸山,秽恶充满。螺髻梵王言:仁者心有高下,不依佛慧,故见此土为不净耳。舍利弗!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,深心清净,依佛智慧,则能见此佛土清净。于是佛以食指按地,实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,譬如宝庄严佛,无量功德宝庄严土,一切大众,叹未曾有,而皆自见坐宝莲华。佛告舍利弗:汝且观是佛土严净?舍利弗言:「唯然!世尊!本所不见,本所不闻,今佛国土严净悉现。佛告舍利弗:我佛国土,常净若此,为欲度斯下劣人故,示是众恶不净土耳。譬如诸天,共宝器食,随其福德,饭色有异。如是!舍利弗!若人心净,便见此土功德庄严。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,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,皆得无生法忍,八万四千人,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佛摄神足,于是世界还复如故。求声闻乘者,三万二千诸天及人,知有为法皆悉无常,远尘离垢,得法眼净。八千比丘,不受诸法,漏尽意解。释如一如诵经般品到这里,停了停,“以上乃一品矣!不知二位可有高见?”
  
  一定似懂非懂,似答非答,向着释如点了点头,“极品也!”
  
  释如看着坐在一定旁边闭目养神的张柬之,正待开言,岂料张柬之道:“老夫倒有一问,大师刚才所说的‘一品’、‘佛国’等,乃是?……”
  
  经此一问,释如不禁在心里暗暗称奇:刚才看他那表情,还以为他是睡着了呢。于是,他说,贫僧所说的,印度与中国固有文化稍有差别,刚才所说过的“品”,是表示段落而不用“篇、章”表述也。只有汉朝时所翻译的《四十二章经》是例外。
  
  “佛国品”的意思,就是先让我们认识什么是佛的国土,这国不是一个国家的国,而是佛的境界,如何才可称作佛。
  
  “如是我闻”的详细意义就不多说了,是记载经文者负责任的表述。
  
  释如深怕解释还不够清楚,画蛇添足地,下面,再补说一下:
  
  “一时”是那个时候的意思,印度古人对历史时间比较不重视,和中国极大不同。但是所有的佛经开头都是“时”或“一时”,却也有深刻的意义,因为时间是人为假定的,宇宙是没有分方向,没有分现在、过去、未来的。一万年犹如一弹指,不要被人为的时间观念所限制。现代科学也证明,地球时间与月球时间,以及其他星球的时间都不同,时间是相对的概念。佛经说“一时”,就是没有时间,那时就是这时。
  
  “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”,是地点。
  
  “毗耶离”是维摩居士所在地,中文是“广严城”,是广大庄严之地,也就是佛说《药师经》的地方,要注意这个关联细节。
  
  “与大比丘众八十人俱,菩萨三万二千”,是记载当时听法的人数。《药师经》与《维摩诘经》所记载佛的出家众弟子的数字都是八千人,跟《金刚经》《阿弥陀经》所记载一千二百五十人不同。而听此经的菩萨有三万二千,在《药师经》中却是三万六千菩萨。这些数字不是随便说的,跟易经的象数学问是一样的,与我们的修持有关,必须要去参究这个奥秘。
  
  说到菩萨,我们都是菩萨,不过我们只是因位上的菩萨,也就是具有菩萨候选人的资格,能否最终成为果位上的菩萨,就看自己的修行了。
  
  1.02佛菩萨的德行成就
  
  释如:下面的经文是说菩萨的各种德行成就,要想学佛的人就要学这些大乘菩萨道。
  
  菩萨的学问道德成就为众人所知、所景仰,因为“大智本行,皆悉成就”,具大智慧成就般若的解脱,不是迷信,更不是死板功夫,是如珠走盘,活活泼泼的。
  
  我们学佛,不但要通达佛经,连世间的一切知识技能也要通,在家是好子女、好父母,在社会是真正有贡献的人,这样才可以算学佛。
  
  能说法像狮子吼,因为菩萨有了这样的成就,百兽妖邪听而脑裂。
  
  “名闻十方”,就是名声远播。世人都求名和利,“名利本为浮世重,世间能有几人抛?”但名利往往难两全,得此失彼,这是世间法本来如此。盘古开天辟地以来,多少人求名,当今能记得几位宰相?求利的就更不用说了,你们能数得出几个历史上的富人?但是菩萨为何要名呢?这就要参了。这个名不是菩萨去追求得来的,而是多生累积福报来的,都是因果。大菩萨所以能名闻十方,是因为他们济世之心,勇猛到了近似于疯狂的程度,绝无畏苦推卸的心态,我们做得到吗?
  
  “众人不请,友而安之”,你不去找他帮忙,他却自己献身于众生,更难的是能友而安之,我们连自己家人不彼此讨厌都很难了,不要说做到与朋友众生能够安然相处,不生厌恶之情。为什么我们会让人讨厌呢?因为自己心性修养的德行不够,所以要深切反省。如果心里的烦恼成天挂在脸上,怎能与人“友而安之”?所以读佛经一定要仔细,要用心,要反思,这才是真念经。
  
  “绍隆三宝,能使不绝”,有如此修养的菩萨,才能挑起佛法僧三宝的重担,不使佛法断绝。
  
  “降伏魔怨,制诸外道”,这一句文字易懂,但意义深刻。魔有四种:烦恼魔(欲魔)、身魔(五阴魔)、死魔、天魔,把这四种魔都降伏了,才是修道。人们以为打坐是修道,实际上不是在烦恼魔中,就是在身魔的各种感受中。禅宗祖师也曾说:起心动念是天魔,不起心动念也是五阴魔:或起不起,根本无明也。这些魔,诸位能降伏吗?《金刚经》中说“如是降伏其心”,就是降伏心念的魔业,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都是。
  
  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,像婆罗门、瑜伽、拜火教做各种功夫的,现在都还有。心外求法,在自己内心之外求法就是外道。学佛的人对外道也应该懂,才能分辨错误之处。释迦牟尼佛当初就学遍了各种外道,他都懂。
  
  “悉已清净,永离盖缠;心常安住,无碍解脱”,修行的菩萨已经永远离开了五盖十缠(贪欲、瞋恚、疑、掉悔、昏眠,共为五盖:惭、愧、嫉、悭、悔、眠、掉举、昏沉、忿、覆,共为十缠),心才能安,还要能常住,这更超越了定的境界。把自性的灵光遮盖了谓之盖,要七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真正的永离盖缠,偶尔的清净是算不了数的。禅宗二祖当初修行功夫那样深,还要对达摩祖师说此心不安,可见心安实在难啊!心常安住才可以烦恼无碍,欲无碍,身无碍,生死无碍,才能从各种盖缠中解脱自在。这些高深的修持途径,往往被本经优美而平易的文字所带过,请一定要留心。
  
  “念、定、总持,辩才不断”,这一段要这样断句才通。对于这个“念”,究竟有没有正确的了解?有许多人基于对禅宗不正确的认识,引述六祖所说“无念为宗”,就以为禅宗目的在求无念;又以为打坐时,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入定了,其实那是大昏沉现象。这样子的误解不但严重,而且危险!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陈黄皮叶红鱼 黎明之剑 韩三千苏迎夏全文免费阅读 云若月楚玄辰 麻衣神婿 武炼巅峰 史上最强炼气期 遮天 凡人修仙传 沧元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