棕榈小说

字:
关灯 护眼
棕榈小说 > 落难情缘 > 第892章 开悟境界

第892章 开悟境界

  第892章 开悟境界 (第1/2页)
  
  现在连释迦牟尼佛的教化都不理了,如此忘本,连做人都不够,还能成佛吗?
  
  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,介绍了很多佛徒,就这一点来讲真值得敬佩,而且佛也没有说自己了不起。大乘菩萨戒第一条,就是不自赞毁他,犯了这条戒就没资格学佛了。有的人即使不自赞毁他,但是却会间接的这么做,例如被问起某某人如何,就答,他,我没有意见!好像自己很有道理,不说人家坏话,但是这个态度比骂人还糟。
  
  佛土各个不同,依每个佛的教化和成就不同,佛土的境界就不同。这个原则把握住了,经文中所提到的佛土就不用一一详细介绍了。
  
  或有清净佛土,寂静无言,无说无示,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。
  
  有的佛土清净,寂寞无言,万一你到了那个境界,能受得了吗?恐怕很难。
  
  我们人越到老就越想找人讲话,要找听众。乃至没人可讲了,心里面还在讲,念头不能止。学佛真的绝对清净了,你反而会害怕的,要能够享受清净,享受寂寞,才可以学佛。
  
  我有个道友,年纪很大了,学问很好,学佛也几十年了,他用功也很有心得,在外面名气也很大,去年他来看我,说到他到国外某某人的道场去了一趟,那边只有一个人,人家要他住下来,他不肯。
  
  我问为什么。他说自己只住了一夜,清晨起来看到主人一个人跪在房中念佛,那个场面好凄清寂寞,自己实在受不了,所以不肯住下去。
  
  我听了就说,那个人实在了不起。
  
  修行能否做到清净佛土暂且不谈,能做到寂寞无言就不容易了。
  
  如何才能做到寂寞无言呢?苍雪大师有诗曰:
  
  不是息心除妄想,只缘无事可思量。
  
  没有烦恼,没有事,善恶是非苦乐都没有,这才是寂寞无言。
  
  不是嘴里没有说话,而是心声都没有了。
  
  “无说无示”,没有任何表示。
  
  “无识”,没有意识作用,这是第六意识之识。
  
  “无作”,不作意了,是五遍行之作意。
  
  不管你修净土、禅宗、密宗,能做到这一点,就是佛境界。
  
  无为而作佛事,佛的清净法身就现前了,这也就是禅宗的开悟境界,也就是真净土,心的净土。
  
  佛说的这一段话就是点题,今天的年轻人不懂点题,过去的人考功名做文章,看了题目,提起笔写的第一句话就是要点题,也就是能把握住题目,把题目破掉了,也叫破题。
  
  如是,阿难,诸佛威仪进止,诸所施为,无非佛事。
  
  威仪就是态度,生活的行为,归纳起来有行、住、坐、卧四大威仪。
  
  有很多人连个走路的样子也没有,或者是畏畏缩缩的,哪还有威仪?
  
  进止就是进退,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,六岁入小学就学洒扫、应对、进退,就是学做人做事。
  
  过去的建筑,一进人家客厅,哪是主位,哪是客位,分得清清楚楚。
  
  今天的家居布置不同,许多家庭连主人自己也搞不懂哪是主位,哪是客位。
  
  在今天也要搞清楚坐汽车那个是尊位。
  
  常碰到同学帮我把门一拉就请我先上,要我钻到那最难挤进去的位子,我就说让他先进去,他死也不肯。
  
  还有人一定要让我坐后座中间的位置,你有什么办法!
  
  讲这些不是空话,真学佛的人对威仪进止一定要了解,这都是佛事。
  
  施为是做出来的行为,这里施不是布施,是表达出来的,为是行为。
  
  一切施为没有不是佛事。
  
  大陆上有些庙子里有五百罗汉堂,那些罗汉的像塑得好,没有两个罗汉的面孔是一样的,而且每个的姿势都不同。
  
  这表示每个姿态都可以入定,入定不一定要打坐。
  
  如果只有在一个姿态才能定,换个姿态不能定,那也就不叫定了。
  
  真的定是无处不定,所以,诸所施为,无非佛事。尔时,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:菩萨云何观于众生?
  
  维摩诘言:譬如幻师,见所幻人,菩萨观众生为若此。
  
  如智者见水中月,如镜中见其面像,如热时焰,如呼声响,如空中云,如水聚沫,如水上泡,如芭蕉坚,如电久住,如第五大,如第六阴,如第七情,如十三入,如十九界,菩萨观众生为若此。
  
  如佛烦恼习,如盲者见色,如入灭尽定出入息,如空中鸟迹,如石女儿,如化人烦恼,如梦所见已寤,如灭度者受身,如无烟之火,菩萨观众生为若此。
  
  文殊师利言:若菩萨作是观者,云何行慈?
  
  维摩诘言:菩萨作是观已,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,是即真实慈也。
  
  行寂灭慈,无所生故。
  
  行不惹慈,无烦恼故。
  
  行等之慈,等三世故。
  
  行无诤慈,无所起故。
  
  行不二慈,内外不合故。
  
  行不坏慈,毕竟尽故。
  
  行坚固慈,心无毁故。
  
  行清净慈,诸法性净故。
  
  行无边慈,如虚空故。
  
  行阿罗汉慈,破结贼故。
  
  行菩萨慈,安众生故。
  
  行如来慈,得如相故。
  
  行佛之慈,觉众生故。
  
  行自然慈,无因得故。
  
  行菩提慈,等一味故。
  
  行无等慈,断诸爱故。
  
  行大悲慈,导以大乘故。
  
  行无厌慈,观空无我故。
  
  行法施慈,无遗惜故。
  
  行持戒慈,化毁禁故。
  
  行忍辱慈,护彼我故。
  
  行精进慈,荷负众生故。
  
  行禅定慈,不受味故。
  
  行智慧慈,无不知时故。
  
  行方便慈,一切示现故。
  
  行无隐慈,直心清净故。
  
  行深心慈,无杂行故。
  
  行无诳慈,不虚假故。
  
  行安乐慈,令得佛乐故。
  
  菩萨之慈,为若此也。
  
  文殊师利又问:何谓为悲?
  
  答曰:菩萨所作功德,皆与一切众生共之。
  
  何谓为喜?
  
  答曰:有所饶益,欢喜无悔。
  
  何谓为舍?
  
  答曰:所作福佑,无所希望。
  
  文殊师利又问:生死有畏,菩萨当何所依?
  
  维摩诘言:菩萨于生死畏中,当依如来功德之力。
  
  文殊师利又问: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,当于何住?
  
  答曰: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者,当住度脱一切众生。
  
  又问:欲度众生,当何所除?
  
  答曰:欲度众生,除其烦恼。
  
  又问:欲除烦恼,当何所行?
  
  答曰:当行正念。
  
  又问:云何行于正念?
  
  答曰:当行不生不灭。
  
  又问:何法不生,何法不灭?
  
  答曰:不善不生,善法不灭。
  
  又问:善不善孰为本?
  
  答曰:身为本。
  
  又问:身孰为本?
  
  答曰:欲贪为本。
  
  又问:欲贪孰为本?
  
  答曰:虚妄分别为本。
  
  又问:虚妄分别孰为本?
  
  答曰:颠倒想为本。
  
  又问:颠倒想孰为本?
  
  答曰:无住为本。
  
  又问:无住孰为本?
  
  答曰:无住则无本。
  
  文殊师利,从无住本,立一切法。
  
  时,维摩诘室有一天女,见诸天人闻所说法,便现其身。
  
  即以天华,散诸菩萨、大弟子上。
  
  华至诸菩萨,即皆堕落,至大弟子,便着不堕。
  
  一切弟子神力去华,不能令去。
  
  尔时,天问舍利弗:何故去华?
  
  答曰:此华不如法,是以去之。
  
  天曰:勿谓此华为不如法,所以者何?
  
  是华无所分别,仁者自生分别想耳!若于佛法出家,有所分别,为不如法。
  
  若无所分别,是则如法。
  
  观诸菩萨华不著者,已断一切分别想故。
  
  譬如人畏时,非人得其便。
  
 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,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。已离畏者,一切五欲无能为也。
  
  结习未尽,华着身耳。
  
  结习尽者华不着也。
  
  舍利弗言:天止此室,其已久如?
  
  答曰:我止此室,如耆年解脱。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陈黄皮叶红鱼 黎明之剑 韩三千苏迎夏全文免费阅读 云若月楚玄辰 麻衣神婿 武炼巅峰 史上最强炼气期 遮天 凡人修仙传 沧元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