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四十一章:新郑 (第2/2页)
“明日我让蛮娃准备一节木料,你打磨雏形后,我再寻羊肠来给你作弦。”
伯服喜笑。
“谢风子。”
风允摇头。
“伱应该感谢的是你母亲,有母之心,犹如后土,即使身处九幽也牵挂人世。”
“后土?”伯服不解。
但是风允不多说,而褒姒也到,就让两人离去。
再一日,风允就将木料与简易的工具,图纸,交给伯服。
对此,风允倒一视同仁,也给宜臼准备了一份,但明显宜臼并不感兴趣。
“宜臼世子,如果您愿意学音律,每日学完字后,可再留半时辰,允可一并教导。”
可宜臼才不愿意,他学字都厌恶,何况是做这附加之学。
“如此,宜臼自己安排就是。”
一日有一日。
等到简易的小琴被制作而出,已经是三月,春末。
即将入夏。
而也是此时,骊山之上的烽火台,也在不休日夜中,建成。
泾渭问天,以烽火引凤鸟,各诸侯之间,也都早已准备。
待骊山烽火燃起时,各诸侯国之间,也需要燃起烽火,绵延整个《周礼》之国,如此才能算得上诚心。
到时,也可叩问凤鸟,以辨哪一位世子的德行,能为太子位。
也是不久,祭祀之日,风允也被邀请入骊山。
原本众士大夫以为风允不会往,可此时风允的心态已变,这大周之事,他不再为局外人。
“呜呜!”
十几米之距的长号角,在几名壮汉的吹奏下,发出嘹亮悠长的号声。
气浪汹涌,顺着骊山的山道,贯入四面八方。
“风子,安好啊!”山道之上,风允聚在角落的一处石台,这里是姬姓宗室的士大夫所在。
而领头之人,为司徒——郑公友。
郑公年老,却精神上佳,原为郑国君,但此时却有变。
“郑国君安。”风允回礼。
想起听闻,风允遂询问。
“闻说郑国得天子首肯,迁都往东,不知此时可有安置?”
诸侯之地就这么多,又能分出多少地方,给郑国呢?
郑公闻之,却也道:“天子体恤,分出了成周之南地,为新郑,老夫也该趁着余留之年,安定新郑,颐养天年啊。”
“哈哈…”
“郑公,风子,天子望您二人能上烽火台,共观烽火。”
内侍来禀报,但郑公先是看向风允。
风允摇头。
“允并未出仕大周,只是暂代老聃先生的守藏史之责,一位守藏史,上士罢了,如何能去烽火台呢。”
内侍并未强求。
而郑公却是姬姓公爵,司徒上卿,不去……
“不去了,老夫即将辞免,就让位给天子所需之人吧。”
望向烽火台,却是见虢石父在天子之侧,献媚而行,似在以言语逗笑天子。
而天子之侧,还拥抱褒姒,褒姒此时说不出的娇羞,而王后在另一侧,只能暗自咬牙,强撑王后风采。
……
“后人……天子是不缺的。”
郑公扫过那两位两岁多些的世子,低喃。
而内侍想再语,他却摆手,不再理会。
无奈,内侍只能离去。
但虽是这么说,郑公还是难免落寞。
此时烽火台上,哪有他的位置呢……虢石父如此姿态,天子却喜好如此。
另一边,风允却在想,成周…
这郑公莫不是看出了什么风头,所以决定离开宗周周边。
此时,成周可没有宗周富庶啊。
以宗周周围的地,换成周的地,明显不对等。
他望向这老迈,但却不糊涂的郑公,不由感叹。
“郑公有周公之智,此时离开,是大周的损失啊。”
闻声,郑公只是笑笑。
他为天子叔父,也是一国之君,为了大周,暂时放下国中百姓,而来到宗周丰镐之地,出仕司徒。
但是天子呢,他只不过是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宗亲,而不是一位插手的宗亲。
“老夫如何能比得上公呢?”
虽是这么说,但郑公却明白风允话中的意味。
大周开国之时,成王年幼,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,为太傅。
周公一年救乱,二年克殷,三年践奄,四年建侯卫,五年营成周,六年制礼乐;七年致政王——将王权全数归还给已经成人的成王。
其中,营造成周,不就与他郑公迁国往东一般吗?
为何会有宗周、成周,除却制约东之诸侯国,拱卫成周外,还有另外的原因——周公功高盖主,不得同处一地,以免伤王啊。
这是忌惮,也是无奈。
而他与周公又有不同。
周公是已经有功,遂离。
而他是天子不许有功,无功而无奈离去。
相同的选择,但却是不同的缘由。
“风子,容老夫求教您一个问题……”
郑公挥手,异人之术,隔绝四周之音,以免两人所谈泄露。
“宗周之地,这几载来,变故之多,灾害不断,如果老夫的国无法在这里生存,我离开这里,是对是错呢?”
风允不假思索,答道:“你是国君,为自己的百姓负责,离开这里自然无错。”
“而你又是大周的司徒,可天子并不重用你,你的能力无法施展,留在这里也无用,所以离开,也是无错。”
郑公得到宽慰,欣然一笑。
“是啊,老夫也是这样选择的,但这个选择,老夫很犹豫,以至于这么多年,都看着天子亲近小人,而焦作不已啊。”
“那您说,我在有生之年应该怎样建立新的郑国呢,这才是老夫最想知道的。”
对此,风允思索,回忆。
“您所说的新郑,是如今的尹洛吧。”
郑公颔首,却是此地。
“尹洛只是成周的一块食邑,暂为公布天下为国也,您若有心,就需要先告知天下,改尹洛为新郑。”
“而尹洛周围,有陆浑国为戎,但非不讲理之族,可以礼交之。”
“有许国为小,可以大礼交国家,尊敬之。”
“有应国为中,可以平辈礼交民,和善之。”
“您现在是司徒,主管大周民生,最是便利此道,周围领国的国民都会亲近你的,这样也能让郑国国民,更好的融入周边的交流,行商做工。”
“只有与邻国友好相交,才能快速地扎根落地。”
闻此,郑公对风允一礼。
“此言甚善,烽火之后,老夫就起草为令,留在身侧,依照此言来行。”
风允回礼。
两人再谈详细,也是言如何治国民生,不再以异术隔绝声音。
不多时间,天时正吉,祭祀将开……
(本章完)